“專精特新”是大家陌生又熟悉的縮略詞。
陌生是因為早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專精特新”,但近十年的時間很少被提及與推崇;熟悉是因為最近幾年“專精特新”,開始火爆,特別是二十大后,政府大力推進,企業積極響應踐行。
在增量時代,市場機會多,市場不飽和,競爭不完全,多數企業的目標是“做大做強”;但在如今的存量時代,市場飽和,競爭格局固化,增量機會已經很少,“專精特新”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追求的目標,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
因為全球外部環境的惡化,貿易保護主義重新盛行,中美大國博弈長期存在,中國政府從戰略上開始重視國內統一大市場,內循環,國家提倡與大力推進“專精特新”就是為了把中國供應鏈的短板補上,把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加強,徹底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專精特新”是解決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如果你去看了“專精特新”的企業名單,會發現以制造業企業為主,而且是高端制造業居多。但對一般生產普通消費品的,和大家“衣食住行”相關的民生產業,就沒有“專精特新”了嗎?
答案是:除了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國強”是“專精特新”的一條道路;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沿著“民富”是“專精特新”的另一條康莊大道。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升級是必然趨勢,Z世代年輕人越來越成為消費者主力軍,會在不同的消費人群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小趨勢”。這些小趨勢是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的表現,也是企業能夠實現“專精特新”的基石。做個形象的比喻,豬肉、雞肉是大眾的主食,不可或缺;但小龍蝦、大閘蟹、生蠔等各類特色美食,也受到相應消費人群的喜愛。對于民生類的消費品企業,特別是中國家居企業,“專精特新”意味著什么?在中國這個統一大市場上,哪怕是非常小的細分市場,也有巨大的市場容量。比如近幾年回歸流行的漢服,從過去1-2個億,到今天高達百億的市場容量。專注細分市場、細分賽道,從紅海搏殺到藍海領航,是每個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 大家知道,日本有個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他花70年時間只做壽司,成為米其林三星餐廳,日本首相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都去過他的壽司店品嘗壽司的極致美味。他的精益求精達到了偏執的程度,他拒絕與男客人握手,因為手的溫度傳遞會影響他制作的壽司的品質。他的學徒要擰毛巾擰10年,才有資格做一個煎蛋。在細分市場上精耕習作,精益求精才能構筑企業堅實的護城河。在這個信息嚴重過載、媒體粉末化的時代,你可以沒有優點,但你一定要有特點。不管個人和企業都要打造自己的IP,IP就是你的被別人被消費者認知的鮮明的特色化標簽。要么不存在,要么不一樣。要么泯然眾人,要么特立獨行。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顧客,需要營銷與創新。簡單講,營銷是了解顧客需求,創新是滿足客戶需求。在增量時代,大多數企業不需要創新,模仿抄襲即可,成本低,見效快。但在存量時代,抄襲模仿做搬運工只有死路一條,唯有創新者生存。“專精特新”四者之間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很少有人探討過。筆者認為“專精”是基礎,“專精”會促進“特新”的表現;“特新”的表現會催生下一個“專精”。
“專精特新”不僅對品牌廠家適用,對于終端的經銷商同樣適用,只是含義不同。對于經銷商,“專”是經銷商在存量時代,不要貪多求大,要專注做好一個品牌。特別是對沒有職業團隊、沒有專業運營經驗的經銷商,全力以赴做好一個品牌,是當下家居存量時代下經銷商生存發展的最優解。對于經銷商,“精”是精于門店運營,精于團隊管理。在增量時代,經銷商靠粗放運營、粗放管理,也能掙到錢。但在存量時代,終端競爭演進成了殘酷的淘汰賽,在門店獲客、轉化、成交、服務上的運營必須精細化、專業化;在團隊管理上必須正規化、公司化。經銷商要向精益運營要銷量,向精益管理要效益。對于經銷商,“特”是在存量時代,流量變少,均單值變小的成為終端常態下,經銷商,特別是定制家居的經銷商,特長要從賣單品,到賣整家,從賣柜子到賣空間,從賣產品到賣客戶價值。對于經銷商,“新”在經銷商的新門店、新形象、新產品。定制家居品類之所以沒有被線上顛覆,核心原因是客戶需要線下的重體驗和重服務。經銷商的核心功能就是通過新門店、新形象、新產品,來實現顧客的愉悅家居消費體驗和給顧客超越期望的優質服務。總之,企業與經銷商都需要“專精特新”,特別是對中小民營企業,在疫情常態化的三年大數據治國的基本國策下,在合法合規成為企業經營基本門檻下,在“共同富裕”的國家目標下,“專精特新”成為中小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中國定制行業大幅增長的高光時刻已經過去了,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因為任何產業都有“熵增熵減”的規律。當下行業整體正面臨著凜冽的寒冬,面對著很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判定冰河時代是長還是短,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自身的確定性。“專精特新”就是新時代下的新型確定性。來源:家居鋒向標